2025年跨太平洋货柜航运运价合约展望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随着2025年5月新一轮跨太平洋运价合约谈判迫近,全球货柜航运业正面临多重挑战的交织影响。美国总统川普恢复并加剧针对中国制造船舶的301条款关税政策,为整个行业投下震撼弹。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仍处于后疫情时代的不稳定复苏中,航运联盟如2M的解体也使市场结构重新洗牌。航运业者、货主与政策制定者皆需重新审视策略,以因应价格波动、供应链重整与地缘政治风险交错的市场环境。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建议,未来将对所有中国制船舶进入美国港口征收高额费用,最高可达每艘150万美元。这项政策将不仅影响中国船舶,因为全球超过一半的货柜船皆为中国制造。包括CMA CGM在内的主要航商皆对此表示高度关切,预期此举将造成全行业成本上升。
影响层面包括:
- 成本转嫁至货主: 关税成本最终势必会体现在合约运费上,特别是在固定合约价格中。
- 航线重整: 为避开高额港口费用,部分航商可能调整挂靠港口或更换非中制船舶,导致太平洋航线舱位供给变动。
- 提前报废与租赁替代: 部分航商或将加快淘汰中制老旧船舶,转向租赁市场以分散政策风险。
此项政策预计于2025年4月正式落实,使得5月合约谈判更加扑朔迷离,航商与货主皆需拟定多版本价格模型应对不确定性。
航运联盟长期以来为稳定供应与压低成本的重要机制,但随着MSC与马士基(Maersk)于2025年终止2M联盟,市场迎来巨变。
可能影响包括:
- 容量调配不确定性升高: 联盟解构后,各航商单独调整航线与班次,将使舱位变化更加频繁且不可预测。
- 市场价格战风险上升: MSC大规模自营化后,具备强大艘队与成本优势,可能拉低市场平均运价以抢占市场。
- 码头合作与燃油成本共担困难: 联盟结束亦意味着港口与设备共享减少,增加营运成本,进一步反映在运价之中。
因此,越来越多货主考虑「多航商分散策略」,即使单位价格略高,也愿意以稳定服务保障自身供应链。
正如学术研究所指出,运价波动对上下游产业产生连锁反应,包括造船、港口、资本市场与原物料价格。2024年以来,全球运价从疫情高点持续下滑,特别是太平洋航线。
具体观察包括:
- 现货运价持续下跌: 根据Drewry指数,亚洲至美西航线单周下跌9%,美东则下跌7%。
- 太平洋舱位减少: 航商为稳定运价,已逐步减少航班与舱位供给,截至2025年3月已减少近2.8%。
- 进出口商观望情绪浓厚: 关税政策未明,货主不敢提前下单,需求不振加剧市场不稳。
因此,2025年5月的合约价格预期将高于现货水位,尤其对需锁定旺季舱位的货主而言,稳定性溢价成为谈判核心。
尽管部分企业对未来一年预期持乐观态度,但整体经济仍面临不少挑战:
- 中型企业首当其冲: 根据《2025确定性计画》,65%的财务长正在重新协商供应商合约以分摊关税成本。
- 中国出口重心转移: 面对美国贸易壁垒,中国出口企业正转向东南亚或其他地区,改变货物流向。
- 数位转型加速: 越来越多企业运用AI、区块链与自动化技术提升效率、减少合约纠纷风险。
整体而言,全球贸易预期2025年将微幅成长,但地区性差异扩大,美中贸易可能持平或略降,而美东南亚、新兴市场则成为新热点。
为因应政策与市场变化,航商调整航线部署,影响未来合约价格结构。
根据数据:
- 大西洋航线舱位激增: 自2024年12月起增幅达10.6%,显示航商资源移转以追求稳定报酬。
- 远欧线稳健成长: 舱位较去年12月增加2.7%,与太平洋形成对比。
- 老旧船舶淘汰与订单递延: 若高关税成为常态,业者可能选择延后新船下水,进一步收紧市场供给。
因此,航商在谈判期间将更积极推动 GRI(一般运费调升) ,尤其对美西路线与受关税影响的港口。
2025年跨太平洋航运合约的签订,已不再只是简单的价格讨论,而是全面风险管理与策略规划的实践。从关税政策到联盟重整,再到运能重新配置,皆影响未来12个月甚至更久的物流成本与营运可预测性。未来的航运业,将不再仅靠规模取胜,而是需在不确定中保持敏捷与策略前瞻性。
你可以分享我们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欢迎订阅我们的部落格,将有最新的物流供应链的报导与经济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