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Factory Buyer Rate Questions

博客

空白航班激增:船公司面对运价低迷的生存战术

22 Oct 2025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在中国国庆长假的前夕,一个阴沉的清晨,上海洋山深水港的码头上,一排排巨大的桥式起重机宛如钢铁哨兵般矗立,俯视着停泊在泊位上的几艘大型货柜船。原本应该是川流不息的货柜卡车如今显得有些稀疏,进出码头的节奏明显放慢。物流调度人员盯着萤幕,不断确认船期。一封前两天才发出的船公司通知再次映入眼帘—某条亚洲至欧洲的航线,本周的航次被取消,理由是「因应市场状况」。这句看似简单的官样文章背后,其实隐藏着全球航运公司在低迷市场中最倚重的一项调节手段:空白航班。

过去一年,全球海运市场持续陷入运价疲软的局面。面对需求走弱、舱位供过于求、运价下滑的压力,各大船公司纷纷启动空白航班政策—也就是取消原定的船期,以削减供给、撑住市场价格。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策略,但如今空白航班的频率与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景气下行周期。空白航班已从偶尔的应急措施,变成船公司例行的营运工具。

这波策略的背后,是供需失衡的残酷现实。根据 Container Trade Statistics 的资料,2025 年第二季亚洲—欧洲航线的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 7%。跨太平洋航线的需求也走软,美国进口商不仅提前备货,还逐步将采购来源分散,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与此同时,2021 2022 年疫情红利期所下的大量新造船订单,正陆续交船。根据 Alphaliner 的统计,2024 年全球货柜船队规模成长超过 8%,远远超出全球贸易的成长幅度,庞大的新运力涌入市场,使原本就疲弱的运价更加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环境下,船公司手上的牌并不多。大幅降价抢货只会加速市场恶化;封存船舶成本高昂又不灵活;降速航行虽可部分吸收运力,但远不足以逆转局势。相比之下,空白航班则提供了一种快速、弹性的方式:只要取消一班固定航次,就能立即在该航线上削减 20% 的供给,同时将现有订舱集中到剩余的航次上,提高舱位利用率并节省燃油与靠港费用。一趟空白航班不只是少跑一趟船,更是对市场供需的一次即时「抽筋」,企图让价格回稳。

对船公司来说,这样的策略计算十分直接。当一艘 24,000 TEU 的巨轮载运率仅有五、六成时,其营运成本与毛利空间迅速被侵蚀。在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宁可取消一趟航行、集中货量,也比亏损航行划算得多。更重要的是,透过同步取消航班,业者之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价格纪律,避免无序的削价竞争,这对一个竞争激烈的产业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对货主与货代来说,这种策略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当航班突然取消,即便市场整体需求疲弱,也可能出现短期的舱位吃紧与货柜延期。对仰赖稳定船期的供应链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是致命的Sea-Intelligence 的统计显示,2025 年中全球准班率仅约 53%,远低于疫情前 7580% 的水准。每一次空白航班或绕港,都可能打乱出货与生产计画,迫使企业在排程上留出更多缓冲时间,甚至寻求多元运输路线或运具的替代方案。一些汽车零组件与快速消费品的出口商,已经开始将订舱分散给不同的航商,或预先协商舱位保障协议,以减少突发取消对供应链的冲击。

尽管如此,船公司并没有要收手的意思。事实上,许多业者如今已将空白航班纳入常态营运。从船公司每周的公告内容便可见一斑:「服务调整」、「运力优化」、「网路结构调整」这些字眼几乎成了固定句型。像是赫伯罗特(Hapag-Lloyd)在今年春季宣布 FE5 航线的空白航班时,就明言这是「网路优化」措施的一部分,目的是确保整体服务品质。尽管托运人未必认同这样的说法,但这显示空白航班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航商营运策略的一环。

从财报数据来看,这些措施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多家主要船公司在 2025 年第一、二季的财报中,虽然收入下滑,但获利跌幅小于市场预期。马士基强调其海运部门得以维持正向现金流,空白航班与降速航行是主要原因;CMA CGM 也将「动态网路调整」视为降低营收冲击的关键;赫伯罗特则透过空白航班计画,在货量下降的同时维持平均运价相对稳定。这些策略虽无法逆转结构性的供给过剩,但确实替船公司争取了时间。

2025 年农历新年后的几周,是这波策略最具代表性的时刻。Ocean Alliance 取消了多个亚洲—欧洲航次,包括第八周从上海开往鹿特丹的 AE1 航班、第十周宁波出发的 AE7 航班,以及第十二周被调往亚洲区域航线的 AE10 航班。这些举措虽让货主的等待时间拉长,但成功防止了运价跌破每 40 呎柜 1,200 美元的低点。分析师指出,若未采取这些行动,运价可能会因欧洲需求疲弱而跌至四位数。

另一个案例则发生在 2024 年底。MSC 面对跨太平洋需求不足,选择连续三周取消航班,集中货量于其他班次上。虽然出口商不得不延后出货,但美西运价稳定在每 40 呎柜 1,9002,000 美元之间。若没有这波削减,运价可能会跌破 1,500 美元,这对长航线来说几乎等于亏本经营。

空白航班的兴起,凸显了航运业者在低迷市场中艰难的平衡:取消太少,运价崩盘;取消太多,服务可靠度下降、客户流失。当前的选择显然偏向前者——即宁可承担航班不稳带来的抱怨,也不愿让运价自由落体。2025 年的空白航班并非惊慌失措的临时反应,而是航商在新一轮低运价周期中精心计算的战术。

展望未来,空白航班显然不会消失。随着 20252026 年仍有大批新船交付,需求成长预期又相对温和,船公司势必持续依靠这项策略来维持市场平衡。若市场持续低迷,空白航班甚至可能与停航、服务撤并等更激烈的措施搭配使用。对货主而言,这意味着「公布船期不等于实际开航」将成为新常态,必须更加灵活调整供应链与订舱策略。

 

你可以分享我们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欢迎订阅我们的部落格,将有最新的物流供应链的报导与经济讯息。

Get a Quote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