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救氣候,電動汽車,電動車是萬能丹?

By Alicia Liu Photo: Kindel Media
拯救氣候,世界進入電動車時代
十多年前,電動車首次推出時,它們是針對利基市場的前衛產品。 如今,電動車已成為世界必然的主流趨勢。 各大汽車品牌不僅競相積極研發推出電動車。 並相繼承諾到2030年全面停售燃油車。例如奧迪、寶馬、賓士都宣布將分別在2022年、2025年、2030年逐步淘汰燃油車。 沃爾沃去年甚至完全停止了燃油車的推出
難怪佔全球市場8%的韓國現代汽車表示,預計到2025年將銷售100萬輛環保電動車,讓許多人搖頭。 光是 2019 年,現代汽車銷量就超過 770 萬輛。 即使2025年只維持同樣的銷售量,也意味著其80%的產品仍將使用燃料。 轉型的步伐令人失望。
為了督促現代汽車展現出更積極的減碳行動,2020年9月,綠色和平組織在韓國首爾現代汽車總部前拉起了掛有現代汽車時任副總裁鄭義宣照片的巨型幕布,要求現代汽車高層重視。 氣候危機,停止沉迷於石油依賴。
電動車等於環保?
當然,改用電動車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改用電動車就意味著環保減碳嗎?
事實並非那麼簡單。 雖然電動車在行駛時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和碳排放,但它們的環保程度實際上取決於製造地點。 由於汽車的製造過程需要電力,因此製造地點的電力結構將決定生產電動車的影響。 從對環境的影響來看,生產區域再生能源的比例高,碳排放自然就低。 相反,如果煤電佔比高,碳排放量就會大幅增加。 此外,電動車使用的場所也很關鍵,因為充電的發電來源也會影響車輛的實際碳排放量。 如果使用化石燃料發電,碳排放和污染的地點只會轉移到發電地點。
以台灣為例。 目前,台灣約40%的電力仍由煤炭發電。 因此,如果台灣使用電動車,不可避免地,約40%的能源使用仍來自污染和碳排放最高的「灰電」。 實現低碳排放是困難的。 因此,電動車的使用要真正實現環保、零碳排放,除了推廣電動車外,還需要推動整個電力系統淘汰煤炭等化石燃料,逐步轉變為清潔能源。 再生能源系統。
運輸「脱碳」,讓出遊更輕盈
儘管電動車比燃油車更有利於能源轉型,但有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車嗎?
根據交通部調查顯示,2018年台灣汽車保有量突破800萬輛,平均每戶擁有1.5輛汽車。 在台北,人們每次停車平均要花近14分鐘尋找停車位,而且台灣的車輛數量持續增加。 成長 。 為了容納不斷增長的車輛數量,我們必須在城市中建造更多的道路和停車場。 目前,該市約一半的面積被車輛佔據。 這不僅剝奪了人們的行走權、居住權和使用權,也影響了道路。 過度的需求也會破壞生態。
近日,德國政府為了興建高速公路而計劃穿越國家森林砍伐樹木、清理道路,引發了不少爭議。 這僅僅反映了世界各地的建築思維並沒有跟上碳減排目標的步伐。 目前,台灣交通相關碳排放量約佔台灣總碳排放量的14%。 如果我們真的認真考慮逐步使交通脫碳,我們就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目前使用汽車和土地的方式。
歐洲氣候與新氣候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為了有效減少交通的碳足跡,除了停止銷售燃油汽車外,還需要增加公共交通發展的建設和使用並顯著減少交通的碳足跡。 碳排放交通。 客車數量。 到2040年,乘用車數量必須比2015年減少47%。
能源轉型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 在減少交通碳排放的過程中,除了電動車之外
我們還需要更全面的綠色大眾交通解決方案。 少一些燃煤電,多一些綠色電; 減少汽車和道路並增加自然和生活空間是有遠見的建設方式。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