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跨太平洋貨櫃航運運價合約展望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隨著2025年5月新一輪跨太平洋運價合約談判迫近,全球貨櫃航運業正面臨多重挑戰的交織影響。美國總統川普恢復並加劇針對中國製造船舶的301條款關稅政策,為整個行業投下震撼彈。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仍處於後疫情時代的不穩定復甦中,航運聯盟如2M的解體也使市場結構重新洗牌。航運業者、貨主與政策制定者皆需重新審視策略,以因應價格波動、供應鏈重整與地緣政治風險交錯的市場環境。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建議,未來將對所有中國製船舶進入美國港口徵收高額費用,最高可達每艘150萬美元。這項政策將不僅影響中國船舶,因為全球超過一半的貨櫃船皆為中國製造。包括CMA CGM在內的主要航商皆對此表示高度關切,預期此舉將造成全行業成本上升。
影響層面包括:
- 成本轉嫁至貨主: 關稅成本最終勢必會體現在合約運費上,特別是在固定合約價格中。
- 航線重整: 為避開高額港口費用,部分航商可能調整掛靠港口或更換非中製船舶,導致太平洋航線艙位供給變動。
- 提前報廢與租賃替代: 部分航商或將加快淘汰中製老舊船舶,轉向租賃市場以分散政策風險。
此項政策預計於2025年4月正式落實,使得5月合約談判更加撲朔迷離,航商與貨主皆需擬定多版本價格模型應對不確定性。
航運聯盟長期以來為穩定供應與壓低成本的重要機制,但隨著MSC與馬士基(Maersk)於2025年終止2M聯盟,市場迎來巨變。
可能影響包括:
- 容量調配不確定性升高: 聯盟解構後,各航商單獨調整航線與班次,將使艙位變化更加頻繁且不可預測。
- 市場價格戰風險上升: MSC大規模自營化後,具備強大艘隊與成本優勢,可能拉低市場平均運價以搶占市場。
- 碼頭合作與燃油成本共擔困難: 聯盟結束亦意味著港口與設備共享減少,增加營運成本,進一步反映在運價之中。
因此,越來越多貨主考慮「多航商分散策略」,即使單位價格略高,也願意以穩定服務保障自身供應鏈。
正如學術研究所指出,運價波動對上下游產業產生連鎖反應,包括造船、港口、資本市場與原物料價格。2024年以來,全球運價從疫情高點持續下滑,特別是太平洋航線。
具體觀察包括:
- 現貨運價持續下跌: 根據Drewry指數,亞洲至美西航線單週下跌9%,美東則下跌7%。
- 太平洋艙位減少: 航商為穩定運價,已逐步減少航班與艙位供給,截至2025年3月已減少近2.8%。
- 進出口商觀望情緒濃厚: 關稅政策未明,貨主不敢提前下單,需求不振加劇市場不穩。
因此,2025年5月的合約價格預期將高於現貨水位,尤其對需鎖定旺季艙位的貨主而言,穩定性溢價成為談判核心。
儘管部分企業對未來一年預期持樂觀態度,但整體經濟仍面臨不少挑戰:
- 中型企業首當其衝: 根據《2025確定性計畫》,65%的財務長正在重新協商供應商合約以分攤關稅成本。
- 中國出口重心轉移: 面對美國貿易壁壘,中國出口企業正轉向東南亞或其他地區,改變貨物流向。
- 數位轉型加速: 越來越多企業運用AI、區塊鏈與自動化技術提升效率、減少合約糾紛風險。
整體而言,全球貿易預期2025年將微幅成長,但地區性差異擴大,美中貿易可能持平或略降,而美東南亞、新興市場則成為新熱點。
為因應政策與市場變化,航商調整航線部署,影響未來合約價格結構。
根據數據:
- 大西洋航線艙位激增: 自2024年12月起增幅達10.6%,顯示航商資源移轉以追求穩定報酬。
- 遠歐線穩健成長: 艙位較去年12月增加2.7%,與太平洋形成對比。
- 老舊船舶淘汰與訂單遞延: 若高關稅成為常態,業者可能選擇延後新船下水,進一步收緊市場供給。
因此,航商在談判期間將更積極推動 GRI(一般運費調升) ,尤其對美西路線與受關稅影響的港口。
2025年跨太平洋航運合約的簽訂,已不再只是簡單的價格討論,而是全面風險管理與策略規劃的實踐。從關稅政策到聯盟重整,再到運能重新配置,皆影響未來12個月甚至更久的物流成本與營運可預測性。未來的航運業,將不再僅靠規模取勝,而是需在不確定中保持敏捷與策略前瞻性。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