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港口自動化爭議引發的勞資博弈與全球影響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美國港口的自動化問題這些年來一直是勞資雙方爭論的焦點,這場拉鋸戰不僅對港口作業的未來有深遠影響,也關係到工人的就業保障以及支撐美國經濟的供應鏈穩定。在另一場可能癱瘓港口的罷工陰影下,自動化的角色成為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這不僅僅是美國國內的勞工問題,更是直接影響到全球航運市場以及供應鏈運作的重要因素。
港口自動化的爭議並非新鮮事。隨著技術進步逐步改變海運業的格局,這場矛盾早在幾十年前就已萌芽。20世紀後期,港口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的手工作業過渡到集裝箱化運輸,隨之引入的起重機和其他機械設備提高了作業效率,但也導致大量工人失業。當前的爭端與過去幾十年來技術擾動行業的歷史如出一轍。1977年,ILA曾因類似的擔憂,即現代化可能導致就業崗位減少,而發動罷工。近50年後,故事依然相似:工人擔心自動化會侵蝕他們的生計,而雇主則主張技術是提升效率和競爭力的必要手段。
2024年10月1日,ILA發動為期三天的罷工,癱瘓了東岸和墨西哥灣沿岸的港口,影響了從新英格蘭到德州的主要海運樞紐。這場行動凸顯了自動化爭議的高風險性。10月3日,罷工以臨時協議告終,其中包括為碼頭工人加薪並將現行主合同延長至2025年1月15日。儘管暫時化解危機,自動化仍然是核心問題。ILA要求全面禁止自動化和半自動化設備,理由是擔心就業機會和經濟安全受損。另一方面,USMX則認為,自動化對於美國港口的長期可持續性和效率至關重要。
從ILA的角度來看,自動化是一個存在性威脅。工會領導人認為,用機器取代人力會破壞數千名碼頭工人的經濟安全。此外,他們還認為,自動化並不一定能為消費者降低成本。例如在汽車行業,自動化帶來的結果是價格上漲以及大規模的失業。ILA還對自動化可能對其「使用貨櫃補償金」系統產生的財務影響表示擔憂。這些補償金是補償碼頭工人因使用集裝箱運輸而減少就業機會的特殊款項,為碼頭工人提供了重要收入來源。隨著自動化的增加,這些補償金可能會減少,進一步威脅工人的生計。
關於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研究結果複雜且矛盾。一些研究顯示,自動化會削減工作崗位。例如,經濟圓桌會議(Economic Roundtable)的一份報告估算,2020至2021年間,洛杉磯和長灘港的自動化每年削減572個全職工作崗位。然而,太平洋海事協會(PMA)委託的另一份研究則發現,自動化提升了吞吐量,吸引了更多業務,反而增加了工會成員的工作機會。這些相互矛盾的結論表明,在實施技術升級時,需要謹慎規劃並促進合作,以確保技術進步能同時惠及工人和整體經濟。
為應對工人的擔憂,投資於職業發展可能是解決問題的一條出路。培訓計劃可以幫助工人適應新技術,使其能夠過渡到需要專業技能的新角色。例如,西海岸的國際碼頭和倉庫工人聯盟(ILWU)與太平洋海事協會(PMA)合作,在洛杉磯港設立了培訓中心,為碼頭工人提供維修和操作自動化設備的課程。這一模式顯示,工會和雇主可以共同努力,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另一個妥協的途徑是談判確保工人權益的條款。歐洲的港口工會已成功爭取到包括自動化失業保障的協議條款。在美國合同中加入類似規定,可以幫助雙方減輕技術擾動帶來的風險。
ILA與USMX談判的結果將對美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港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每年處理數千億美元的貨物。勞資糾紛持續或抵制現代化可能削弱美國港口的競爭力,導致航運流向更高效的國際港口。同時,這場爭論也反映了當今社會面臨的更大挑戰:如何在享受技術創新帶來的利益的同時,保護工人的權益和經濟安全。隨著自動化繼續重塑全球行業,找到公平解決這些困境的方法將變得愈加重要。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