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東南亞 - 越南與印尼的關務與物流策略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在當今全球化供應鏈持續重組的趨勢下,東南亞逐漸成為國際物流布局的新熱點。尤其在中美貿易緊張、中國生產成本上升,以及「中國+1」戰略推動下,許多企業選擇將部分生產轉移至東南亞國家。而在這一波區域整合與貿易移轉之中,印尼與越南憑藉各自的地理優勢、經濟潛力與政策誘因,迅速成為國際物流業者與製造商關注的焦點。
印尼作為東協最大經濟體,其物流發展長期受到地理因素影響。印尼為典型的群島國家,由超過17,000個島嶼組成,其中主要的經濟活動集中於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這樣的地理特性意味著內部運輸必須仰賴海運與空運,因此也使得印尼的物流基礎建設發展面臨先天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印尼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海上高速公路」(Sea Toll Road)計畫,試圖提升島嶼間的貨物流通效率。該計畫主張以規律化、固定航線的方式連接東部與西部島嶼,同時建設新的港口與物流節點,降低物流成本並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不過,印尼的港口效率長期受到詬病。以雅加達的丹絨不碌港(Tanjung Priok)為例,雖為全國最大港口,但其貨櫃處理效率與關務通關速度仍落後於整個區域的平均值。進出口商經常面對清關延誤、文件重複要求、以及不同政府單位之間資訊不一致的困擾。雖然印尼政府已推行電子通關系統CEISA(Customs-Excis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utomation Application),以數位化方式整合報關、報檢與進口許可流程,但實務上許多中小企業仍依賴人工作業與代理行操作,加上官僚體系與潛在的非正式成本,導致整體通關效率尚未完全達標。
相較之下,越南的物流發展可說是受益於「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與外資推動下的基礎建設擴張。自200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越南積極吸引外資設廠,特別是高科技製造與成衣鞋類等產業密集設於北越與南越兩大區塊。胡志明市與海防市分別成為南北兩大物流樞紐,搭配鄰近的工業區與港口設施,形成「工業園—港口—機場」的物流整合鏈。以海防港為例,隨著Lach Huyen深水港的啟用,不僅可接駁萬噸級船隻,也為北越地區的外貿提供了直接出口歐洲與北亞市場的能力,降低對新加坡或香港中轉港的依賴。
越南的報關與通關制度,過去亦曾被批評為繁瑣、重複,然而隨著「越南國家單一窗口」(Vietnam National Single Window, NSW)系統的落實,電子報關已成為常態。透過VNACCS平台(Vietnam Automated Cargo And Port Consolidated System),企業得以線上提交裝箱單、發票、進口許可與相關檢驗證明,大幅減少人工往返與紙本流程。加上與ASEAN Single Window的互聯互通,越南在區域通關數位化方面已有顯著進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越南關務體系在執行層面仍存在區域差異,例如胡志明市與海防市的報關實務在細節上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商品歸類、估價與隨機抽驗標準上仍有彈性空間,這也意味著企業在操作時仍需仰賴經驗豐富的報關代理與良好關係維繫。
除了港口與報關體系外,陸運與倉儲能力也是評估物流效率的重要環節。在印尼,公路網雖然覆蓋主要城市,但部分地區道路狀況不佳、通行效率低下,加上都會區交通壅塞問題嚴重,常使得市區配送時間無法掌控。為此,部分大型電商與3PL物流商選擇建構自有物流中心或與地方物流商合作,彈性調配最後一哩配送。相比之下,越南在近十年內快速擴建的高速公路系統(如南北高速公路計畫)與物流園區建設,使得其內部運輸可預測性較高,尤其在北越區域的(Haiphong—Hanoi)中越貿易走廊,以及南越的胡志明—邊和—平陽物流走廊,形成穩定的內陸港埠與貨櫃場運作模式。
談及實務層面,印尼與越南的進出口作業亦呈現不同策略與風險結構。在印尼,由於進口管制與稅則變動頻繁,進口商常需密切掌握最新的政策公報,特別是在農產品、電子產品與工業原物料領域。例如,一項新實施的國內標準認證(SNI)制度,便要求特定產品在進口前須取得印尼認可的測試報告,否則將無法順利清關。再者,印尼對特定貨品採取配額與配額外關稅雙重機制,也讓國際業者在操作上必須精算成本與進口時機。
越南方面,雖然整體政策趨向自由化,但其對於高敏感性商品(如醫療器材、農產品、通訊設備)仍保留審查與事前核准制度。例如,若要進口含無線功能的商品,需先向資訊與通訊部(MIC)申請型式核可與無線電頻段使用許可,這一流程需時2~3週,對於急件進口是一大挑戰。此外,由於越南海關越趨注重海關估價制度(Customs Valuation),高單價貨物可能遭遇價值質疑與抽樣檢查,對報關資料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提出更高要求。
在跨境電子商務與倉儲物流方面,越南與印尼也走上不同發展軌跡。印尼本地電商市場蓬勃發展,Shopee、Tokopedia與Lazada等平台皆於境內建有多層級物流體系,而國際品牌則多透過合資或代理商方式操作。為配合電商快速交貨的需求,印尼於雅加達、泗水、棉蘭等地設有大型轉運中心與分撥倉。惟礙於關稅制度尚未對小額B2C進口全面簡化,許多跨境包裹仍需經過標準報關程序。
越南則因其地理優勢與製造業基底,吸引不少國際電商在當地設立前置倉(fulfillment center),透過越南作為出口跳板向東南亞各國出貨。此外,越南政府已針對跨境電商建立試點清關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電商平台透過簡化程序處理每日數千件小包裹,大幅提升清關效率與消費者體驗。這一制度對於以越南作為集貨中心的國際業者來說,無疑是一項誘因。
綜合以上分析,印尼與越南雖同為東南亞快速崛起的物流樞紐,卻因地理條件、政策方向、基礎建設與制度成熟度不同,在實務操作上展現出顯著差異。印尼的物流改革著重於內部島嶼間聯通與基礎建設提升,其挑戰在於統一與透明化的制度建構;而越南則藉由出口導向與自由貿易協定,加速其融入全球供應鏈,並在數位化通關與高效率運輸體系上取得先機。隨著RCEP與其他區域經貿協定的深化,這兩國的物流角色勢將更加重要,而能夠掌握其政策走向與通關實務的企業,將成為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先驅。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