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下半年:航運到亞洲的最新趨勢觀察

By Vincent Wen Photo:CANVA
運價經歷一段下滑後,近期又開始出現反彈跡象;部分港口依然擁擠,航線也因地緣政治與天候影響出現調整。整體來看,市場雖不穩定,但仍充滿機會。
一、現況回顧:市場重心正在移動
過去幾個月,美國等成熟市場的消費放緩,出口需求減少,從中國出發的美國線航運明顯降溫。相對地,東南亞地區如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的進口需求持續上升,許多中國企業也開始把焦點轉向這些市場。這讓東南亞成為下半年海運的新亮點。
運價方面,今年上半年普遍走低,但進入第三季後開始回升。根據國際航運指數顯示(如 Drewry/WCI),10 月起部分主要航線價格有反彈。整體趨勢顯示,短期內運價仍會波動,但幅度比前幾年穩定許多。
另外,新加坡與中國沿海部分港口近期仍偶有擁堵情況。主因是船班改道、港口作業人力不足,加上部分船公司重新調整航線配置,導致貨櫃延誤。對進出口商來說,這代表到貨時間可能仍有不確定性
二、影響下半年航運變化的主要因素
國際政治與貿易政策:
美中關係、關稅政策與出口限制,仍是影響全球貿易的重要變數。一旦有新政策推出,貨物流向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變化。
航運公司的策略:
因應市場需求不穩定,許多航商減少使用超大型船,改採較靈活的中型船隊,以便快速調整航線與班次。
港口與天候因素:
天氣異常、港口人手不足或航道安全問題,都可能造成短期瓶頸。這些情況會影響交期並推高物流成本。
三、東南亞與中國航線的變化
東南亞市場:
隨著更多工廠轉移至東南亞,該地區的進出口活動明顯增多。越南、新加坡與泰國等主要港口的貨櫃吞吐量持續攀升。不過,當地港口基礎設施能否跟上增長速度,是未來一大挑戰。如果港口擁擠情況惡化,將導致延誤與運費上漲。
中國航線:
中國出口的結構正在改變,對美國出口減少,轉而增加對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的出貨。這讓中國沿海主要港口的分工與艙位配置出現調整。港口運作效率與內陸運輸銜接能力,將直接影響出口商的交貨穩定性。
四、年底前的風險與機會
潛在風險:
運價可能出現短期大幅波動。
港口延誤或塞港仍有機會發生。
地緣政治或突發事件可能中斷航線。
主要市場(如美國、歐洲)需求若再度疲軟,將影響出口量。
潛在機會:
東南亞成為供應鏈重心後,區域內航運需求強勁。
靈活調整船型與多港轉運,可在成本與速度上取得優勢。
生產與倉儲布局分散,有助降低單一市場波動的風險。
五、對企業的建議
多元化出貨與港口選擇:避免依賴單一港口或航線,提前規劃替代方案。
靈活運用合約:結合短期與中期艙位合約,並關注國際運價指數的變化。
調整庫存策略:在東南亞與中國分散庫存位置,減少因延誤造成的供應中斷。
加強與貨代、船公司溝通:保持即時資訊流通,提前掌握班期變化。
密切關注政策與市場訊號:如關稅、出口管制、或主要經濟數據變化,以便提早調整出貨策略。
六、結論
2025 年下半年到年底,航運市場雖仍充滿變數,但東南亞與中國的區域貿易活動正逐漸增強。只要企業能保持靈活應變、分散風險並持續掌握市場資訊,就能在波動中找到穩定成長的機會。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