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Factory Buyer Rate Questions

部落格

空白航班激增:船公司面對運價低迷的生存戰術

22 Oct 2025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在中國國慶長假的前夕,一個陰沉的清晨,上海洋山深水港的碼頭上,一排排巨大的橋式起重機宛如鋼鐵哨兵般矗立,俯視著停泊在泊位上的幾艘大型貨櫃船。原本應該是川流不息的貨櫃卡車如今顯得有些稀疏,進出碼頭的節奏明顯放慢。物流調度人員盯著螢幕,不斷確認船期。一封前兩天才發出的船公司通知再次映入眼簾—某條亞洲至歐洲的航線,本週的航次被取消,理由是「因應市場狀況」。這句看似簡單的官樣文章背後,其實隱藏著全球航運公司在低迷市場中最倚重的一項調節手段:空白航班。

過去一年,全球海運市場持續陷入運價疲軟的局面。面對需求走弱、艙位供過於求、運價下滑的壓力,各大船公司紛紛啟動空白航班政策—也就是取消原定的船期,以削減供給、撐住市場價格。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策略,但如今空白航班的頻率與規模,都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景氣下行周期。空白航班已從偶爾的應急措施,變成船公司例行的營運工具。

這波策略的背後,是供需失衡的殘酷現實。根據 Container Trade Statistics 的資料,2025 年第二季亞洲—歐洲航線的貨量較去年同期下降約 7%。跨太平洋航線的需求也走軟,美國進口商不僅提前備貨,還逐步將採購來源分散,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與此同時,2021 至 2022 年疫情紅利期所下的大量新造船訂單,正陸續交船。根據 Alphaliner 的統計,2024 年全球貨櫃船隊規模成長超過 8%,遠遠超出全球貿易的成長幅度,龐大的新運力湧入市場,使原本就疲弱的運價更加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環境下,船公司手上的牌並不多。大幅降價搶貨只會加速市場惡化;封存船舶成本高昂又不靈活;降速航行雖可部分吸收運力,但遠不足以逆轉局勢。相比之下,空白航班則提供了一種快速、彈性的方式:只要取消一班固定航次,就能立即在該航線上削減 20% 的供給,同時將現有訂艙集中到剩餘的航次上,提高艙位利用率並節省燃油與靠港費用。一趟空白航班不只是少跑一趟船,更是對市場供需的一次即時「抽筋」,企圖讓價格回穩。

對船公司來說,這樣的策略計算十分直接。當一艘 24,000 TEU 的巨輪載運率僅有五、六成時,其營運成本與毛利空間迅速被侵蝕。在油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寧可取消一趟航行、集中貨量,也比虧損航行划算得多。更重要的是,透過同步取消航班,業者之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維持價格紀律,避免無序的削價競爭,這對一個競爭激烈的產業來說至關重要。

然而,對貨主與貨代來說,這種策略帶來的副作用不容忽視。當航班突然取消,即便市場整體需求疲弱,也可能出現短期的艙位吃緊與貨櫃延期。對仰賴穩定船期的供應鏈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是致命的。Sea-Intelligence 的統計顯示,2025 年中全球準班率僅約 53%,遠低於疫情前 75–80% 的水準。每一次空白航班或繞港,都可能打亂出貨與生產計畫,迫使企業在排程上留出更多緩衝時間,甚至尋求多元運輸路線或運具的替代方案。一些汽車零組件與快速消費品的出口商,已經開始將訂艙分散給不同的航商,或預先協商艙位保障協議,以減少突發取消對供應鏈的衝擊。

儘管如此,船公司並沒有要收手的意思。事實上,許多業者如今已將空白航班納入常態營運。從船公司每週的公告內容便可見一斑:「服務調整」、「運力優化」、「網路結構調整」這些字眼幾乎成了固定句型。像是赫伯羅特(Hapag-Lloyd)在今年春季宣布 FE5 航線的空白航班時,就明言這是「網路優化」措施的一部分,目的是確保整體服務品質。儘管托運人未必認同這樣的說法,但這顯示空白航班已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是航商營運策略的一環。

從財報數據來看,這些措施確實達到了預期效果。多家主要船公司在 2025 年第一、二季的財報中,雖然收入下滑,但獲利跌幅小於市場預期。馬士基強調其海運部門得以維持正向現金流,空白航班與降速航行是主要原因;CMA CGM 也將「動態網路調整」視為降低營收衝擊的關鍵;赫伯羅特則透過空白航班計畫,在貨量下降的同時維持平均運價相對穩定。這些策略雖無法逆轉結構性的供給過剩,但確實替船公司爭取了時間。

2025 年農曆新年後的幾週,是這波策略最具代表性的時刻。Ocean Alliance 取消了多個亞洲—歐洲航次,包括第八週從上海開往鹿特丹的 AE1 航班、第十週寧波出發的 AE7 航班,以及第十二週被調往亞洲區域航線的 AE10 航班。這些舉措雖讓貨主的等待時間拉長,但成功防止了運價跌破每 40 呎櫃 1,200 美元的低點。分析師指出,若未採取這些行動,運價可能會因歐洲需求疲弱而跌至四位數。

另一個案例則發生在 2024 年底。MSC 面對跨太平洋需求不足,選擇連續三週取消航班,集中貨量於其他班次上。雖然出口商不得不延後出貨,但美西運價穩定在每 40 呎櫃 1,900–2,000 美元之間。若沒有這波削減,運價可能會跌破 1,500 美元,這對長航線來說幾乎等於虧本經營。

空白航班的興起,凸顯了航運業者在低迷市場中艱難的平衡:取消太少,運價崩盤;取消太多,服務可靠度下降、客戶流失。當前的選擇顯然偏向前者——即寧可承擔航班不穩帶來的抱怨,也不願讓運價自由落體。2025 年的空白航班並非驚慌失措的臨時反應,而是航商在新一輪低運價周期中精心計算的戰術

展望未來,空白航班顯然不會消失。隨著 2025、2026 年仍有大批新船交付,需求成長預期又相對溫和,船公司勢必持續依靠這項策略來維持市場平衡。若市場持續低迷,空白航班甚至可能與停航、服務撤併等更激烈的措施搭配使用。對貨主而言,這意味著「公佈船期不等於實際開航」將成為新常態,必須更加靈活調整供應鏈與訂艙策略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

Get a Quote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