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Factory Buyer Rate Questions

部落格

FMCG 與電子供應鏈上游何時該用 FTZ?流程、風險與思考路徑

20 Oct 2025

By Andy Wang     Photo:CANVA

 

如果您做的是電商快消(FMCG):多語標、促銷前臨時改包、補貨要快、現金壓力也跟著來;
如果您在電子供應鏈上游:零件先到倉,常要依訂單配套(kitting)/輕組裝,序號批號還得追到位。
遇到這些情況,很多人會想:free trade zone(FTZ,自由貿易區)是不是能解?


這篇就用白話帶您看: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必、和一般入境/保稅倉差在哪、常見門檻與雷點。讀完您可以先做一輪自我評估,再決定要不要往下走。

 

超快分流:先自我檢查 3 題

  • 這批貨會在美國內銷,而且想把繳稅時間往後?→ 看 FTZ vs 保稅倉 vs 一般入境

  • 這批貨短期進來就要再出口?→ 看 TIB

  • 的貨進口後很多會出口、在意現金回流?→ 看 Drawback
    電商直配個人單票 ≤ 800 美元 → 看 Section 321。)


一句話先說結論:FTZ 的價值多半不在「更便宜」,而在延後完稅,並把改標/配套/分裝留在區內做;也就是出區入關時才完稅,讓現金流與補貨調度更順。純轉運、交期很緊的案子,一般入境保稅倉往往更直接。


名詞小補充

  • 週彙總報關(Weekly Entry):同週多批出區併成一筆申報,用來降低商務處理費(Merchandise Processing Fee, MPF)上限影響。(詳見〈四、財稅優勢〉)
  • 倒置關稅(Inverted Tariff):在區內用高稅率零件做成低稅率成品,入關時依成品稅率完稅(需核准的生產/加工範圍)。(詳見〈四、財稅優勢〉)
  • 特許外國貨/非特許外國貨(Privileged Foreign / Non-Privileged Foreign, PF/NPF)入區那一刻決定是鎖稅率(PF)或保留彈性(NPF),之後更動很受限。
  • 庫存管制與紀錄系統(Inventory Control & Recordkeeping System, ICRS):可稽核的追溯系統,需記錄序號/批號/狀態並支援盤點、對帳與稽核。
  • 入區申報(CBP Form 214, CF 214):貨物進入 FTZ 的申報;同時設定 PF/NPF/區域限制貨(Zone-Restricted, ZR)等身分。
  •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CBP):FTZ 的審查、啟用與稽核主管機關;多項費率與規則以其公告為準。
  • 自由貿易區委員會(Foreign-Trade Zones Board, FTZ Board):負責核准設區、擴區與生產權限。


一、什麼狀況會考慮 FTZ?
有些產品需要先看市場方向再決定去向;有些品牌在促銷季想緩一下資金壓力;也有人希望把改標與配套放在更可控的區內流程。這三種心態,讓 FTZ 有舞台。先想三件小事:改標/分裝到底有多常? 延後完稅能不能改善旺季的現金流? 把改標移到區內,補貨節奏會不會更穩?


如果多半是肯定,FTZ 值得放進比較名單。


二、兩個常見情境
1) 快速消費品(Fast-Moving Consumer Goods, FMCG)

多語標、包裝更換、小量高頻補貨是日常。把這些留在區內處理,等去向明確再入關完稅;若臨時改走他國市場,通常不會發生美國進口稅負。不適用的時機也很清楚:純轉運、交期很緊,走一般入境或保稅倉更有效率。


2) 電子供應鏈上游(機殼/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風扇等)

倉內配套(kitting)輕組裝(light assembly)很常見:把機構件、風扇、線材依訂單整併,等單據定稿後再決定入美內銷(出區時完稅)或直接出口。這裡的關鍵在序號/批號追溯要完整區內外文件一致(發票 Commercial Invoice、裝箱單 Packing List、箱嘜 Shipping Mark 彼此對得上),以及訂單驅動的節點安排


三、三種做法的性格差異
完稅時點:一般入境=入境即完稅;保稅倉=轉一般入境時;FTZ=出區入關才完稅(出口通常不課美國進口稅)。
可做的事:一般入境/保稅倉以儲存分撥為主;FTZ 可在規範下做改標、配套、輕度加工
管理門檻:FTZ 需設區與啟用,並具備可稽核的 ICRS 能力與完整紀錄。

 

補充:其他路徑速覽(何時該考慮它們?)

  • TIB(Temporary Importation under Bond,暫時輸入保稅
    用在短期進口後必須再出口(展會、維修/返修、樣品)。
    不適合長期備貨與美國內銷;未如期再出口有風險。

  • 退稅(Duty Drawback)
    用在進口後確實有出口,可事後申請退回關稅/MPF 的一部分。
    代價:現金回流慢、文書工作重、需嚴謹配對。

  • 第 321 條(Section 321,800 美元 de minimis)
    用在電商小包直配個人、每票 ≤ 800 美元。
    限制:金額與場景門檻多,不是 補貨入倉或 B2B 解法。

    重點提示:如果您的需求是延後完稅+區內改標/配套/輕加工、且想維持補貨彈性與可追溯FTZ 才是主要比較對象;否則就回到一般入境/保稅倉或參考以上替代路徑。


四、財稅優勢

  1. 週彙總報關:同週多批出區可彙成一筆報關,MPF 以單筆計上限,對高頻出貨友善。
    留意:金額與規則會調整,仍以 CBP 最新公告為準。
  2. 倒置關稅:在區內以高稅率料件做出低稅率成品,入美內銷時可依成品稅率完稅。
    留意:須符合 FTZ Board 核准的生產/加工定義。
  3. PF/NPF 身分:入區時可鎖稅率(PF)或 保留彈性(NPF)
    留意Admission 之後更動限制多,決策要前置。

上述配置需依 《美國聯邦法規第 19 篇第 146 部分》(19 CFR Part 146)FTZ Board 規則,由報關行/FTZ 營運方評估執行。


五、導入路徑:三步到位

  1. 判斷業務適配:是否常態改標/配套且需求波動大?若否,優先考慮一般入境或保稅倉。
  2. 補齊基本功ICRS 追溯、盤點、對帳與稽核到位;人手與 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能跟上。
  3. 選擇導入方式:交期壓力大,先用既有 FTZ 倉試點;資源允許,再評估新設/擴區與財務目標(現金流、MPF 結構或關稅倒置)。


六、時程概覽
既有 FTZ 倉:數週到數十週,依場站與 CBP 審查而異。
新設/擴區:自受理起算約 7.5–10 個月,另加 CBP 啟用、實地查核與系統到位。
部分地區可透過 替代場址框架(Alternative Site Framework, ASF) 加速,但仍需逐案評估。


七、常見盲點

  • 先把「區內能做/不能做」寫清楚
  • Admission(CBP Form 214)一開始就決定 PF/NPF/ZR 身分Admission → 區內操作 → 出區入關/出口 的文件流一路對得上
  • 醫療、射頻設備(Radio Frequency, RF)、危險品(Dangerous Goods, DG)等敏感類別另有規範,最好同步檢查。


結語
沒有放諸四海的唯一解。挑一個庫存單位(Stock Keeping Unit, SKU)或一段流程做小規模試點,看現金流、補貨節奏與稽核是否真的更順,通常比長時間推演更誠實。合適與否,很快就能看出端倪。(實務上,執行多由 FTZ 倉的營運商(FTZ operator)報關行配合完成;本文保持中立,僅協助您先判斷是否需要。)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

Get a Quote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