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Factory Buyer Rate Questions

部落格

迎向轉變:物流業如何擁抱歐洲市場

25 Jun 2025

By Cadys Wang    Photo:CANVA


為什麼選擇歐洲?

隨著關稅障礙升高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傳統的亞洲至美國供應鏈面臨挑戰。為了降低風險與成本,製造商與物流服務商紛紛採取「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策略,將生產與配送轉向歐洲,以:

  • 降低貿易戰風險
  • 縮短交貨期
  • 提升供應鏈彈性
  • 享受政府補貼與政策優惠

歐洲擁有成熟的基礎建設、完善的法規體系,以及鄰近高價值消費市場的地理優勢。此外,歐盟推出如《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等政策,為企業投資提供了明確的誘因。

產業轉向的實際案例

  • 台積電(TSMC 正在德國德勒斯登興建一座100億歐元的半導體工廠,與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與恩智浦(NXP)共同合資,鎖定汽車晶片市場。
  • 英特爾(Intel 正積極擴張在德國與愛爾蘭的晶圓製造基地,以滿足歐洲本地化需求。
  • 寧德時代(CATL 正在匈牙利興建一座73億歐元的電池工廠,以支援歐洲電動車產業鏈。
  • 鴻海(Foxconn 在捷克擴建電子組裝設施,服務歐洲市場。

這些案例顯示,從半導體到新能源產業,各大企業正逐步將歐洲視為策略重鎮。

 

歐洲不僅擁有政策誘因,其區域多元與地理連結性也是關鍵優勢。以下為主要物流樞紐:

  • 德國:工業與汽車製造核心,具備頂尖公路與鐵路網絡。
  • 荷蘭與比利時:鹿特丹與安特衛普港口為全球關鍵進出口據點。
  • 波蘭、匈牙利、捷克:具備低成本勞動力與歐盟合規優勢,成為近岸生產首選。
  • 西班牙與義大利:通往北非、地中海與拉丁美洲的重要南部門戶。

 

歐洲的政策環境對供應鏈重組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 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目標至2030年讓歐洲半導體全球市占率翻倍至20%
  • 綠色新政與Fit for 55計畫:鼓勵物流業減碳轉型(如發展鐵路運輸與電動車物流)。
  • 區域性補貼與優惠:東歐與南歐多國提供稅收減免、土地優惠與研發資金吸引外資設點。

 

儘管轉向歐洲具有吸引力,但也伴隨不少挑戰:

  • 勞動成本普遍高於亞洲
  • 歐盟合規程序繁瑣,特別是環保、勞動與稅務規範
  • 語言與基礎設施發展程度不一,跨區運輸仍需克服一定複雜性

企業在佈局前須審慎評估總成本、人才供應、自動化程度與當地夥伴可行性。

 

面對供應鏈重組,物流服務商也在快速轉型:

  • 多式聯運需求上升:鐵路、公路與內河運輸成為港口內陸連結的關鍵模式。
  • 倉儲需求擴大:歐洲各地對履約中心與保稅倉的需求持續上升。
  • 數位化基礎建設:需要即時追蹤、報關可視化與倉儲管理系統支援複雜流通。
  • 區域專業夥伴:全球貨代積極尋找歐洲在地代理商合作,以落實合規與執行品質。

 

歐洲不只是終端市場,更是全球貿易的關鍵轉運平台:

  • 西班牙瓦倫西亞與希臘比雷埃夫斯 等港口,已成為亞洲、非洲與拉美的物流橋樑。
  • 南歐連結北非:企業開始以歐洲為跳板,將部分製造轉向摩洛哥、埃及等北非新興據點。

 

歐洲已不再只是市場終點,而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策略支點。隨著太平洋貿易不確定性持續升高,企業重估生產與供應佈局,歐洲提供了穩定的政策環境、優質基礎建設與龐大市場支撐,是企業追求長期成長的關鍵選項。

無論您是製造商希望強化歐洲營運,還是貨代公司期待拓展服務網絡,現在正是擁抱歐洲物流優勢的最佳時機。我們與歐洲地區的合作夥伴已建立良好的服務網絡,如果您也對歐洲市場感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繫,共創新機。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

Get a Quote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