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Factory Buyer Rate Questions

部落格

短鏈物流與海外倉:打造敏捷國際供應鏈的關鍵戰略

18 Jun 2025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在當前全球貿易不斷變動的背景下,國際物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機。過去仰賴大宗海運、集中倉儲、長時間配送的長鏈供應鏈模式,正逐步暴露出其在彈性、時效與成本管理上的侷限。尤其在疫情、地緣政治風險、運價波動與消費者期望快速提升的多重壓力下,企業開始重新思考其物流模式的核心架構。於是,一種更為敏捷、分散、以市場為導向的供應模式 - 短鏈物流(short-chain logistics)開始嶄露頭角,並與海外倉(overseas warehouse)策略緊密結合,成為跨境電商與出口型品牌積極導入的新標準

 

短鏈物流,顧名思義,並非僅指物流距離的「短」,而是指一種強調降低供應鏈環節、縮短貨物流通時間、減少中介成本、貼近消費市場的整體策略。其核心概念是將產品從儲存地點更快、更有效率地送達最終客戶手中。與傳統長鏈模式相比,短鏈物流更重視彈性反應、需求即時調整與區域庫存佈局的機動性。在這樣的邏輯下,海外倉的角色愈發重要,成為支撐短鏈物流成功實施的基礎設施。

 

海外倉,簡單來說,是企業在境外設立的倉儲設施,目的在於將商品預先運抵目標市場附近,儲存在當地,當訂單成立後即可就地出貨,無需再從出口國發送,大幅縮短配送時程。這樣的設施不僅具有儲存功能,還可整合訂單處理、分揀包裝、標籤更換、退貨處理等服務,有時甚至配合當地語言客服,協助處理逆物流。根據運營模式的不同,海外倉可以是品牌自營、由第三方物流業者(3PL)代管,或是透過如亞馬遜FBA、阿里巴巴菜鳥、Shopee Fulfillment等這類電商平台所提供的倉儲服務進行部署。

 

這樣的組合帶來了許多明確的優勢。首先,最顯而易見的是時效上的大幅提升。對於消費者而言,從海外倉出貨意味著可以在1至3個工作天內收到商品,甚至可支援當日或隔日配送,這在北美、歐洲等物流基礎建設完備的市場尤為常見。其次是成本結構的優化,企業可選擇以海運方式大宗運輸商品到海外倉,替代高昂的國際快遞費用,同時也減少了繁瑣的清關次數。退貨管理亦因海外倉的存在變得更為簡便,避免了商品需寄回原出口地所產生的高額逆物流成本。

 

更重要的是,短鏈物流使企業能快速對市場需求變化做出反應。透過大數據分析與銷售趨勢監控,企業可以及時調整海外倉中的庫存結構,針對熱門商品增加補貨量,或針對滯銷商品進行折扣清倉處理。這種「以銷定產」與「以數據定庫」的策略,不僅提高了存貨周轉率,也大幅降低庫存積壓的風險。

 

以實務操作層面來說,電商業者是最早也是最廣泛實踐這一模式的群體。無論是亞馬遜賣家透過FBA將商品部署在美國多地,還是阿里巴巴平台賣家透過菜鳥物流將商品集中於德國、法國、荷蘭等歐洲樞紐城市,短鏈加海外倉的模式已被證明是打入海外市場的有效利器。在東南亞市場,如Shopee、Lazada亦積極鼓勵賣家使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區域倉,進一步縮短從中國或台灣出口到東南亞用戶手中的履單時間。

 

當然,這樣的轉型並非毫無門檻。首先需面對的是初期投入與營運成本。倉儲租金、人員管理、系統建置、報關合規與跨境稅務等,都可能成為導入短鏈模式時的挑戰。特別是在商品週期短、SKU眾多的產業中,如何妥善分配庫存至不同地區海外倉,避免過度備貨與資金積壓,是需要精密預測與策略規劃的關鍵。

 

此外,海外倉模式對資訊整合的要求也更高。企業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統平台,將訂單管理系統(OMS)、倉儲管理系統(WMS)、電商平台後台與物流系統進行串接,才能實現商品即時庫存更新、訂單狀態可視化與銷售分析自動化。對於尚未數位轉型的中小企業而言,這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

 

不過,隨著第三方物流服務日益成熟,許多解決方案業者開始提供彈性契約、共享倉儲與系統串接服務,讓中小型企業亦可負擔並運行海外倉體系。而AI與機器學習技術的引進,更使得需求預測與庫存配置的準確度大幅提升,進一步降低風險。

 

有趣的是,短鏈物流的崛起也改變了許多企業對供應鏈的基本認知與策略佈局。過去企業傾向於尋找最低成本的生產地,然後集中出貨;而今,愈來愈多企業採取「多中心供應鏈」與「去中心化物流」的佈局邏輯,不僅在降低政治風險與疫情風險上更具彈性,也讓其在地市場的應變速度大幅提升

 

以中國知名快時尚品牌SHEIN為例,其在美國多州設有海外倉與退貨中心,採用海運方式將商品大宗運送至當地後,再依訂單需求進行分區配送。這不僅讓其得以維持極具競爭力的商品價格,也能提供2至4日內送達的高效服務,大幅提高美國市場的市佔率與消費者滿意度。這樣的例子說明,短鏈物流與海外倉並非僅適用於小型電商,同樣能成為全球品牌快速佈局的新武器。

 

總而言之,短鏈物流與海外倉已成為國際物流的新標準,不僅顛覆了傳統供應鏈的營運方式,更為企業提供更貼近市場、反應迅速的營運模式。對於出口導向的企業來說,這樣的模式尤為關鍵,無論是因應美國加徵關稅的政策風險,還是拓展歐洲與東南亞市場的在地配送需求,提早佈局短鏈體系與海外倉網絡,將有助於提升營運彈性與品牌競爭力。

 

你可以分享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我們的部落格,將有最新的物流供應鏈的報導與經濟訊息。

Get a Quote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