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 - 从亚洲通往拉丁美洲的战略捷径

By Eric Huang Photo:CANVA
站在巴拿马运河米拉弗洛雷斯闸门(Miraflores Locks)上俯瞰,你看到的不仅是货柜船在两洋之间穿梭,而是整个亚洲制造业的脉搏,正输送至拉丁美洲的心脏地带。装载着半导体、手机、纺织品与药品的货柜沿着钢铁轨道缓缓移动,巨大的吊车如节拍器般摆动。然而,在这完美的机械节奏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关于策略、预判与掌控的游戏。
2025年的巴拿马,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决策点」。从亚洲启航的每一票货,若想顺利抵达中南美市场,必须理解这个枢纽的新规则— 从水位、费率到船期预约,时间的成本从未如此昂贵。过去,巴拿马运河象征着掌控─ 掌控距离、掌控时间。但自2023至2024年的干旱重创水位、迫使通行船数大幅减少后,航运业体悟到:即使是最稳定的航道,也可能成为变数。「运河过去是既定条件,如今却是变项。」一位驻迈阿密的贸易顾问这么形容。「没有预约,你就没有时间表。」
为了应对这场混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ACP)推出了更进阶的船期预约制度,包括长期配额制度 LoTSA 2.0,以及针对低碳排放船舶的 NetZero Slot(净零通行配额)。从此,「预约通行权」成为可交易的资产。船公司开始提前几个月购买保证名额,货代公司也把「预约确定性」纳入报价成本的一部分。同时,运河的通行费结构 也更加灵活。除了传统的吨位计费,还加入货柜容量与甲板装载量等变项。对亚洲的出口商而言,这代表「确定的时间」如今成为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必须被精算与购买。
巴拿马的五座主要港口─ MIT、CCT、Balboa、Cristóbal 及 PSA Panama International Terminal(PPIT)─ 在2024年共处理约 940万 TEU,逼近营运极限。为了纾解压力,ACP正与私营投资者合作,规划两座新集装箱码头(分别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两岸),预计将新增 500万 TEU 年处理量,最快于2027年开工。目前的营运中,以 PSA Panama 表现最亮眼,2024年处理量达 148万 TEU,年增 33.8%。其半自动化吊装系统与码头铁路连线,让其成为亚洲转运货物的首选港口。
在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CFZ),货运的节奏更显紧凑。堆高机穿梭于货架之间,电视机、球鞋、医疗器材在这里等待前往中南美各地的船班。「自由贸易区给了我们喘息的空间,」来自台湾某电子品牌的物流经理这样说:「我们可以先把货放在这里,等到多明尼加或哥斯大黎加的订单确认,再在几天内转运出去。」CFZ 的制度允许企业进行进口、再出口、轻加工与组装,同时享有暂缓关税的优势。对需要灵活调度的亚洲企业而言,这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完美缓冲区。
2024年,中国广东的某电子品牌面临运河减班导致的严重延误。公司决定与联盟船公司签订 长期预约通行合约,每周固定于周二抵达 PSA Panama 卸货。货柜随即透过卡车横跨地峡,送至科隆自由区仓库,再于周五分别转运至金斯敦与圣多明哥。虽然每个货柜多付了约 400美元 的预约费,但整体交货时间缩短 7天,空运救急成本下降 60%。
另有一越南成衣出口商曾依赖西南美直航航线(WCSA)。但2025年初航班取消与费率上涨频繁,该公司遂改采「双轨布局」─ 一半货量经巴拿马转运至中美与加勒比市场;另一半则直航智利与秘鲁。当哥伦比亚一项促销活动意外热销,该公司便将原定南美的部分货量透过 Balboa 港转北补货。虽然运费略高,但节省了空运成本与缺货风险。「我们不再把运河视为费用,而是杠杆。」该公司的供应链总监这么说。
2025年,墨西哥太平洋港 Manzanillo 爆发严重壅塞。美国一家家居零售商原采路线:宁波 → 巴拿马(Balboa) → 支线至 Manzanillo → 陆运至巴希欧(Bajío)内陆区。当等待靠泊时间延至两周,公司立即调整策略:部分货改经 加勒比海支线进入墨西哥湾,另一部分则暂存于 CFZ 仓库 以待放行。「巴拿马成了我们的减压阀,」该公司拉美区副总说:「自由贸易区不只是仓库,更是节奏控制中心。」
这些成功案例都有共通点 ─ 他们都「提前思考」。那些提早预约、在亚洲就同步安排堆迭顺序、即时监控船公司公告的团队,才真正掌握了运河的节奏。
新码头的兴建计画、气候变迁导致的水位波动,以及 ACP 正推动的碳排奖励制度,正在重塑巴拿马的定位。未来,它将不只是「运河」,而是「整合型供应链枢纽」— 结合转运、轻加工、再出口与碳效率的新世代平台。对亚洲出货商而言,这意味着规划必须更数据化、更灵活。从长期通行权组合、气候预测模型,到基于需求的自由区库存控制,这些将成为新时代的竞争优势。
你可以分享我们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欢迎订阅我们的部落格,将有最新的物流供应链的报导与经济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