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Factory Buyer Rate Questions

博客

箱子很轻,帐单很重:空运「计费重量」其实一点也不神秘

10 Nov 2025

By Andy Wang     Photo:CANVA


你是不是也遇过这种状况:把十箱瑜伽垫交给货代,秤起来只有 120 kg,报价却写 Chargeable Weight = 213.5 kg
看起来好像被多收,但多数时候没人算错,这就是空运的规则。

空运会同时看两个数字:毛重(秤重)跟体积重(用体积换算出来的重量)取较大者计价
体积重在台湾多叫「体积重」,在中国大陆常说「材积材积重」,像瑜伽垫、羽绒衣、泡棉这种「泡货」(很蓬、很占空间的货),如果只按毛重收费,飞机舱位会被空气塞满,航空公司肯定不划算。

 

在一般空运(由货代协助安排,航空公司承运),体积重多以:

长×宽×高(cm)÷ 6,000

来计算;快递则常见 ÷ 5,000(英制则是 139 in³/lb)。
本文以 ÷ 6,000 为主,只把 ÷ 5,000 当补充说明。还是用刚刚那票瑜伽垫当例子:
每箱 80×40×40 cm,共 10 ,毛重 120 kg

体积重 (80×40×40×10) ÷ 6,000 213.3 kg

多数服务会进位成 213.5 kg 214 kg(看条款是 0.5 kg 进位还是整公斤进位)。
若改走快递、采 ÷ 5,000,体积重会变成 256.0 kg,费用自然更高。

为什么不是只看秤?
因为飞机真正稀缺的是舱位空间。用体积重把「占空间的程度」换成一个重量,对航空公司、货代、货主来说,相对公平得多。


避开冤枉运费的五个常见误差

1.把换算数字当成永远不变

很多人以为:空运永远 ÷ 6,000、快递永远 ÷ 5,000
大方向大致如此,但不同产品线、旺季或地区,条款有机会调整

询价前,先把计法问清楚

  • ÷ 6,000 还是 ÷ 5,000
  • 进位规则是 0.5 kg、整公斤,还是整磅?

差一个数字,整票级距就跟着改


2.单位混用,体积重差很大

空运报尺寸,建议一律用:

  • 公分(cm)/公斤(kg

若你真的习惯用 英寸(inch)/磅(lb,请一定要清楚标单位,或直接附换算:

  • 1 inch = 2.54 cm
  • 1 lb = 0.4536 kg

国际使用上的小提醒(台湾用语为主,顺便补充大陆说法):

  • 多数国家(含台湾与中国大陆)实务上都习惯用 cm/kg 报尺寸与重量
  • 美国与多数快递价表则常见 inch/lb
  • 单位一旦混用,体积重可能差一大截,运费看起来就会「莫名其妙变贵」。

3.忘了乘以箱数,或没有「逐件」计

体积重是看整票货所有外箱的体积加总
不少服务会要求逐件计算后再相加,尤其是尺寸差异大的时候。

最稳的做法有两种:

  1. 先算一箱 乘以箱数;或
  2. 把每一箱的 尺寸+毛重逐列清楚,让我们来逐件换算

少了一箱、少了一层,体积重都会跑掉,后面对帐也很难讲清楚。


4. 进位规则搞错:不是四舍五入

很多服务采的是:

  • 无条件进位到下一个 0.5 kg 或整公斤
  • 快递多为整磅或整公斤进位

而不是大家习惯讲的「四舍五入」。

看到小数位时,正确步骤应该是:

  1. 先依服务条款进位
  2. 再拿来比价

这样比出来的运费,才是真正可比的数字。


5. 别量内箱;请量外箱(含包材/栈板)

计费的是「实际占用舱位」,所以一律以外箱最外缘最大点为准。

  • 若已上栈板,请以:栈板外径 × 总高度(含栈板) 来计
  • 有外角料、护角、封箱胶带隆起,都要算进去

更换包材或改箱后,务必重新量测外箱尺寸与毛重,别沿用旧资料(台湾多说「体积要实量」,中国大陆与香港常说「材积要照实量」)。一律以外箱实际尺寸计费,别凭印象。


尺寸与单位小抄(询价必填)

只要把这几项一次给齐,报价通常会又快又准:

  • 每箱外径(长×宽×高,cm)+每箱毛重(kg)+箱数
  • 若用 inch/lb,请明写单位,或附上换算:
    • 1 inch = 2.54 cm
    • 1 lb = 0.4536 kg
  • 体积重(空运常用):长×宽×高(cm)÷ 6,000
  • 快递补充:多见 ÷ 5,000(或 139 in³/lb
  • 进位:依服务条款,多为进位到 0.5 kg 或整公斤;快递多为整磅或整公斤

高度限制(实际仍以航司/机型/ULD 规格为准)

底下是常见参考值,实务上仍要以当时航空公司与 ULD 规格为主:

  • 客机腹舱(Passenger belly):常见约 160 cm
  • 全货机(Freighter)主舱:多见约 200220 cm

给货主在包装前的小提醒:

  • 临界尺寸或特殊包装的货,在设计包材与装箱前,就先抓好外箱/栈板总高度(含包材、护角、绑带)
  • 预留一点安全余量,不要卡在刚刚好
  • 在订舱前,再跟我们二次核对航司与 ULD 规格

这样比较不会出现:货到场才发现超高/超尺寸被退件或改配的状况。


三个常见品类算例(把你的尺寸代入,就知道差多少)

1. 轻但占空间:瑜伽垫(运动用品)

  • 10 箱,每箱 80×40×40 cm,毛重 120 kg
  • 体积重(÷ 6,000)= 213.3 kg 进位后为 213.5 kg 214 kg(依条款)
  • 若改走快递(÷ 5,000)→ 256.0 kg

这就是典型的「泡货」:体积重远大于毛重


2. 重但不占位:螺丝螺帽(五金小件)

  • 4 箱,每箱 50×30×20 cm 总体积 120,000 cm³
  • 体积重(÷ 6,000)= 20.0 kg
  • 毛重合计 45 kg 45 kg

这类货很「扎实」,在大陆有时会说「重货」,多半都是毛重决定价格,体积重只是形式上算一下。


3. 可压缩:外套类服饰

压缩前:

  • 5 60×40×40 cm,毛重 48 kg
  • 体积重(÷ 6,000)= 80.0 kg 80 kg

改成压缩包装后:

  • 5 60×40×30 cm,体积变为 360,000 cm³
  • 体积重(÷ 6,000)= 60.0 kg 60 kg

靠着调整包装方式,就直接少了一个计价级距
这也是很多服饰、寝具类货主会在乎的地方:
「先问清楚体积重,再来决定要不要多花一点包装成本。」


小结:先看毛重,还是先看体积重?

  • 看到轻且蓬、很占位的货(典型「泡货」),先算:
    • 体积重(÷ 6,000
    • 看看毛重/体积重的比例(大陆常说「重泡比」)是不是差很大
  • 看到密实、重、紧凑的货,则多半毛重就决定价格

询价前,只要把「尺寸+毛重」逐件列清楚,再确认:

  1. 是用 ÷ 6,000 还是 ÷ 5,000
  2. 进位是 0.5 kg 还是整公斤?

大部分「不太合理的价差」,其实都可以事前避开。下次询价前,把尺寸与毛重逐件列清,先对齐计算方法与进位规则,再来比较。
若同时在一般空运与快递之间权衡,或尺寸卡在高度临界点,先检视货性(泡货/重货)与包装是否可压缩,并再次核对外箱与高度限制;多半就能选到更贴近时效与成本的做法。

 

你可以分享我们的部落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

欢迎订阅我们的部落格,将有最新的物流供应链的报导与经济讯息。

Get a Quote Go Top